你的位置:博赌网站 > 新闻动态 >
【书法理论】(南朝)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全录本)及概述
发布日期:2024-11-04 11:32    点击次数:175

图片

                                         

图片

《异趣帖》,此帖清时入于内府。对其作者,向有萧衍和王献之两说,以倾向前者为多,明董其昌断为萧衍作品。

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萧衍简介

萧衍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和书论家。他在书法上有很高的成就,并留下了几篇重要的书论,其中包括《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这篇书论是萧衍对钟繇书法意义的深入解读,他从十二个方面来理解钟繇的书法,即所谓的十二意。

钟繇书法十二意的内容

钟繇书法的十二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平与直:平指的是横画,直指的是纵画,这是书法的基本笔画。

均与密:均是指笔画间的间架结构,密是指字的结体。

锋与力:锋指的是妙用的毫端,力则是指体现毫端妙用的本体。

轻与决:轻是指笔势的屈折,决是对运笔的牵掣。

补与损:补是补充不足的笔画,损是省略多余的笔画。

巧与称:巧是讲章法布局的,称是讲整体大小和谐的。

萧衍的观点

萧衍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当时的社会学者过于推崇王羲之和王献之(二王)的书法,而忽略了钟繇的高超书迹。萧衍指出,张芝、钟繇的书法具有巧趣精细的特点,与机微玄妙相近,不应该仅仅以肥瘦来评判书法的优劣。

萧衍的影响

萧衍的书论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影响,也为后来的唐代尊崇王羲之的风气开了先河。他的观点强调了书法中的神韵和审美法则,对于后世书法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结论

综上所述,《观钟繇书法十二意》是萧衍对钟繇书法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的体现。通过这篇书论,我们可以了解到萧衍对于书法艺术的认识和他对钟繇书法的高度评价。同时,这篇书论也反映了萧衍在书法理论方面的贡献和他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平谓横也。直谓纵也。均谓间也。密谓际也。锋谓格也。力谓体也。轻谓屈也。决谓牵掣也。补谓不足也。损谓有余也。巧谓布置也。称谓大小也。

平谓字外之奇,文所不书。世之学者宗二王,元常逸迹,曾不睥睨。羲之有过人之论,后生遂尔雷同。元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瘦。今古既珠,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张芝、钟繇,巧趣精细,殆同机神。肥瘦古今,岂易致意。真迹虽少,可得而推。逸少至学钟书,势巧形密,及其独运,意疏字缓。譬犹楚音习夏,不能无楚。过言不悒,未为笃论。又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学子敬者如画虎也。学元常者如画龙也。余虽不习,偶见其理,不习而言,必慕之欤。聊复自记,以补其阙。非欲明解,强以示物也。倘有均思,思盈半矣。

萧衍 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平(谓横也。)   直(谓纵也。)   均(谓闲也。)   密(谓际也。)   锋(谓端也。)   力(谓体也。)   轻(谓屈也。)   决(谓牵掣也。)   补(谓不足也。)   损(谓有余也。)   巧(谓布置也。)   称(谓大小也。)   字外之奇,文所不书。世之学者宗二王,元常逸迹曾不睥睨。羲之有过人之论,后生遂尔雷同。元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瘦。今古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张芝、钟繇,巧趣精细,殆同机神。肥瘦古今,岂易致意。真迹虽少,可得而推。逸少至学钟书,势巧形密。及其独运,意疏字缓。譬犹楚音习夏,不能无楚。过言不悒,未为笃论。又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学子敬者如画虎也,学元常者如画龙也。余虽不习,偶见其理。不习而言,必慕之欤?聊复自记,以补其阙。非欲明解,强以示物也。傥有均思,思盈半矣。

[评点]萧衍〈464一549〉,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长于文学,善音律,工书法。传世书论四篇。自晋末至北朝宋、齐,书坛上惟重王献之。“比世皆尚子敬书”(“子敬”,王献之的字。语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的结果是世人皆写“今瘦”体书,以“肥”、“瘦”论优劣。把“文所不书"的“字外之奇”这一根本的审美原则反而丢掉了。萧衍“有异众说”,标举钟繇、王羲之,把“殆同机神"作为书学批评标准,不仅开唐人、王羲之之先声,重要的是为品评书法确立了一项重神韵的审美法则,从而也确立了他自己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美图分享 - 艺术花朵(22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分类
相关资讯